2012年2月3日 星期五

住人的保護區~花蓮「吉拉米代」豐南社區


一聽到「保護區」,你第一直覺會聯想到的畫面?
是動物很多禁止進入的地方?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地方?


「吉拉米代」在阿美族語是「大樹根」的意思,現在的行政區域稱之為「豐南社區」,社區距離富里火車站約10分鐘車程,位於台23線上。這次由社區發展協會的總幹事帶領大家認識豐南社區─這個在籌備劃設為「地景保護區」的小山村。


首先,印入眼簾的是遍地金黃的稻田 繼續沿著台23線東~ 
會慢慢發現身旁的水田面積逐漸縮減,山逐漸近了~


山谷中的「鱉溪」孕育著剛才所見到的大片稻田~
仔細看看山坡上,會發現先人開鑿的水圳,水圳裡仍然流動著乾淨純淨的水。從古至今不知已經養活了多少吉拉米代的族人?

鱉溪所流動著的,不只是灌溉稻田的水,還有著族人代代相傳的記憶~



社區總幹事小時候戲水的水池
這也是他阿姨、叔叔小時候的最愛
 
「吉哈拉愛」為社區的鱉溪自然步道入口 阿美族語的意思是「很多台東間爬岩鰍的地方」,現今因台東間爬岩鰍為台灣特有種且全台稀少,依野生動物保護法列名為保育類動物。 幸好在「吉哈拉愛」仍可見到先人所見過的「吉哈拉愛」。
 
鱉溪步道上高掛在枝頭的血藤種子 ,這可是非常重要的血藤!因為它啟發了總幹事對於自然生態的興趣。
 
總幹事清除不必要且有礙觀瞻的登山布條。社區巡守步道的同時維護了環境整潔。

離開鱉溪,我們再往山上走~ 看看「地景保護區」的重頭戲~
梯田文化景觀
石砌的梯田,自然純樸生機盎然。這些梯田是由社區向地主承租,再由社區找專職農夫以友善環境的農法耕作,同時做實驗試著尋求適宜當地的耕作方式。最後將農法技術推廣給社區居民。


梯田文化景緻是長期在地人與自然相處之下所型塑出的特殊地景,在這地景的背後具有生態與文化的價值,又因為有樹林、水圳、草坡等各式各樣的微棲地變化,而有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。IUCN(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)國際自然保育聯盟的保護區分類中的「地景保護區」正是希望藉由此類型保護區,保存持續農耕的環境來維繫生物多樣性。
豐南社區在東華大學李光中老師的協力下,運用社區林業計畫的資源逐步凝聚社區在自然保育上的共識,以及培訓社區人才,目標在這裡劃設出IUCN「地景保護區」理念的保護區,讓「吉拉米代」的大樹根、「吉哈拉愛」的台東間爬岩鰍、鱉溪乾淨的水、山中的梯田可以代代相傳。


參考資料:
從不簽名的作品─豐南社區紀行 : 小地方新聞網
運用IUCN地景保護區架構推動社區林業之研究:林務局
富里鄉豐南社區(吉拉米代Cilamitay)
台東間爬岩鰍 - 台灣大百科全書 Encyclopedia of Taiwan
生態保育-世界保護區發展的趨勢:國政基金會永續發展組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請登入Google帳號,方可開始留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