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對夜晚森林的印象是什麼呢?是烏漆嘛黑?萬籟俱寂?還是既恐怖又神秘呢?其實呀!在夜幕低垂的森林裡,可是上演許多熱鬧精采又刺激萬分的「生存實境秀」唷!
日落之後、月起之時,夜行性動物悄悄現身,有的躲在暗處準備飽餐一頓,有的則是趁著夜晚清涼出來嬉戲。俗話說:「沒有三兩三,怎敢上梁山?」,敢在黑夜出來闖蕩江湖的主角們身懷哪些絕技呢?讓我們來瞧瞧牠們了不起的生存之道吧~
第一式、耳聽八方
晚上比白天安靜,加上夜間空氣常靜止不動,聲音可以傳播的很遠,掠食者與被獵者之間的競爭,通常由最先聽到對方聲響的一方取得勝利,因為有足夠時間可以提前採取行動,或是預先逃跑防備。
圖片提供: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
台灣野兔的長耳朵,可以轉動四處搜尋聲音來源,一有風吹草動就會躲進草叢,而野兔身穿一襲大地色毛衣,正好可做為保護色,讓敵人一時間難以找到牠們的所在。
圖片提供: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圖片來源:www.scienceblogs.com
貓頭鷹擁有厲害的3D聽覺,天生不對稱的耳孔(又稱耳竅),開口一邊朝上,一邊朝下,比較兩隻耳朵接收的音量大小及時間差,就可以找到獵物的位置。貓頭鷹耳朵在頭部兩側,被羽毛覆蓋住不易見到,頭上的羽毛則是角羽(或稱耳簇羽),並不是耳朵唷!
第二式、眼觀四面
眼睛內的視網膜上有感光細胞,感光細胞依其形狀可分為掌管色彩視覺的「錐狀細胞」與夜晚視覺的「桿狀細胞」,每種動物的感光細胞組成都不太一樣,因此所看見的世界顏色也不太相同。
許多夜行動物晚上看得非常清楚,因為牠們視網膜上負責管理夜間視覺的「桿狀細胞」比人類多,因此眼睛在夜間可以接收到大部分光線。晚上光照到動物的眼睛時會反光,是因為視網膜後有一層反光的組織「絨氈層」,可以收集微弱的光線再次反射到視網膜,增強夜視能力。
圖片提供:員山生態教育館
夜間視力很好的貓頭鷹眼珠子雖然不能轉動,但靠著柔軟的脖子肌肉、血管組織,以及比人類多好多節的頸椎(人類僅有7節,但領角鴞卻有14節),可以旋轉至270度,因此視野也能盡收眼底唷!
第三式、觸覺敏銳
敏銳的觸覺有助動物在夜間光線不明的環境中行動,例如貓科動物臉上的鬍鬚,幫助牠們黑夜中找尋方向,觸鬚極為敏感,上面有許多接收器連接感覺神經,觸鬚前端就像人的手指尖,伸展出去就可以感覺物體與氣流。
圖片提供: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
石虎的觸鬚分佈在鼻子兩旁、眼睛上方、臉頰、下巴、前腳後側,在茂密的森林中需要觸鬚來探尋可通過的路徑。
圖片提供: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
對於視覺不佳的台灣灰鼩(ㄑㄩˊ)鼱(ㄐㄧㄥ)來說,鼻吻部跟尾巴週邊長而突出的剛毛觸鬚就成了最好的探測器。
第四式、嗅覺靈敏
夜間空氣不像白天流動,氣味會停在空氣中很久,愈靈敏的鼻子,嗅覺感受器也愈多,可以接收空氣中的氣味分子。動物的嗅覺神經構造比人類還要精密,不僅能聞到敵人或食物的氣味,還可以分辨出異性、親子,甚至是同類夥伴地盤標記的味道。
圖片提供:員山生態教育館
穿山甲最愛的食物是螞蟻,聞到螞蟻味道,就會爬到蟻窩附近,伸出細長且具有黏液的舌頭深入蟻窩享用大餐。
第五式、臭屁攻擊
人稱臭屁兄弟檔就是白鼻心跟鼬(ㄧㄡˋ)獾(ㄏㄨㄢ),行動緩慢且性情溫和,是容易被攻擊的捕食目標,在牠們的屁屁附近有臭腺,受到驚嚇或攻擊時會噴出臭味趕跑掠食的敵人,牠們也就可以爭取時間逃離現場。
圖片提供: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圖片提供: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
喜愛吃水果的白鼻心肛門附近有臭腺,遇到敵人會是出臭味驅趕之。後腳底也有腺體,興奮緊張時會留下花生油的香氣味。鼬獾肛門腺發出的氣味極濃,用作標示領域,受驚嚇或欲攻擊時噴出更多,其他動物只得退避三舍,臭味甚至比白鼻心還濃臭呢!
第六式、超音波
有些動物能聽見人類聽不到的高頻率聲響─「超音波」,蝙蝠便是其中一種將超音波功能極盡發揮的一種動物。蝙蝠界中有七成以上的蝙蝠以昆蟲為主食,牠們喉部肌肉快速震動產生高頻率聲響,經由嘴或鼻子發射出去,遇到東西阻擋時會彈回,利用這種回聲定位的方式找尋可以吃的飛蛾或是蚊蟲。
圖片提供:徐昭龍
圖片提供: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
並非所有蝙蝠都會使用超音波,中大型的蝙蝠(像是果蝠、狐蝠),眼睛卻非常大,因為牠們的視力很好,甚至可以分辨顏色,所以可以找到果實或是花蜜唷!第七式、「身」藏不露
如果不會飛,跑得慢,體型輸給其他動物,又剛好是被捕食的對象的話,那該怎麼辦咧?「把自己藏起來」不失為一種好方法!有的動物會利用環境優勢,有的則是裝死或是擬態,更厲害的是擅用自身構造來禦敵。
圖片提供: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
穿山甲遇到危險時,有避敵三招:
- 頭向腹部捲曲成球狀,豎起尖銳的鱗片保護自己,敵人很難打開球狀的穿山甲,也咬不下去。
- 若是在山坡上,捲成球狀還可以從山上往下滾,避開敵人追擊。
- 躲進自己挖的洞穴裡。
圖片提供: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
麝香貓身上的黑褐色相間的條紋與毛色,提供牠在樹林草叢間穿梭時有良好的保護色。
第八式、紅外線偵測
蛇類是近視眼,只能看見物體移動而非清晰的影像,但有另外一項天賦彌補視覺的不足,就是可以偵測紅外線感知溫度變化,藉此追蹤獵捕牠的大餐。紅外線其實就是物體發散的熱,人類無法用肉眼看見的熱能量輻射,卻將其應用在科技上,例如響尾蛇飛彈,就是用尋熱方式來攻擊目標。
圖片提供: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
蛇的兩頰眼睛和鼻孔間各有一個三角形的大型孔洞,稱為「頰窩」,為偵測環境或獵物的主要器官,但只限蟒蛇科、奎蛇科、蝙蝠蛇科才有這種精密器官,大多數的蛇類則是靠分岔的舌頭吸收空氣中氣味微粒子,送到顎部的犁鼻器,分辨食物或是其他物體。第九式、移形換位
可愛的飛鼠不是真的會像鳥一樣飛翔!而是爬上樹枝前端用力往前跳,張開前後腳與尾部之間的「翼膜」,滑翔到另外一棵樹上。翼膜是由側腹皮膚向外延伸,張開後與空氣接觸面積大,可藉著上升氣流浮力滑翔,也能像降落傘一樣穩穩降在樹幹上,寬長的尾巴搖擺則可以控制飛行方向。
飛鼠的生活幾乎都在樹上,與樹林關係非常密切。
圖片來源:http://www.shockmansion.com/wp-content/myimages/2012/07/LIKE-us-on-Facebook16.jpg
人類模仿飛鼠滑翔開發了一種極限運動,穿上特製的飛鼠裝,從高處跳下運用身體四肢調整角度飛行,是需要受過專業訓練才能進行的刺激活動唷!第十式、銷聲匿跡
在夜間,不論是獵食者或是被獵食者,保持安靜無聲是基本生存要件。貓頭鷹羽毛邊緣上有柔軟細毛,可消除飛行時所發出的聲響。貓科動物腳底有厚重的毛和軟肉墊,有助保持安靜。有這些靜音配備,突襲時就不會被發現啦!
圖片提供:員山生態教育館
噹噹~正確答案是~~~左邊(倉鴞的羽毛),貓頭鷹的羽毛(左)跟一般鳥類(右)比起來,多了細軟絨毛,可以降低摩擦並吸收飛行所發出的噪音,飛起來就像雲朵輕飄一樣安靜唷!
看完了介紹,是否深深佩服夜行動物們個個都是森林中的武林豪傑呢?然而,功夫再厲害的武林高手,若是失去森林這座共同的擂台,都無法安然生存,不論是休息、攝食、藏匿、繁衍等,夜貓子生活處處都得仰賴健全的森林環境,正因為有牠們守護森林,人類不僅享有潔淨的空氣水源、居住安全、適宜氣候等福利,同時也提供人類科技與藝術方面的創造與靈感,從這麼多的層面來看,夜貓子們可真是貢獻良多呢!我們也更應珍惜並守護這些森林的夜間使者唷!
請問11/12月哪裡有夜行動物館可以帶4歲小朋友參觀呢?
回覆刪除Dear Sonia Chan,
刪除您好!敝館的夏夜動物暑期特展已經結束囉!
(這裡沒有設立夜行動物館,之前展覽都是靜態佈置與導覽)
11至12月本館已恢復為介紹林業歷史與森林生態的常設展,
館舍內有互動體驗設施與多媒體影片,非常適合大小朋友,
歡迎您帶著親友們一起來走走唷!
員山生態教育館期待您的蒞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