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6月1日 星期三

【活動花絮】 探索 ▪ 創作 ▪ 動動腦 棲地保護作伙來!

  你去過宜蘭縣內城社區嗎?繼先前和各位介紹的員山鄉尚德社區,我們終於來到『社區微旅行』的第二站:員山鄉內城社區!

  那開始開花尚未結穗的翠綠稻葉,繁盛地生長在蜿蜒不規則的田區,搭配錯落田中的菜園、房舍、近得似乎如臨眼前的小山森林,以及悠活期間的人們,如同一幅充滿生命力的畫作般,好美呢!

  這般多樣化的地景地貌,若用老鷹飛翔的高度俯瞰,如同鑲嵌繽紛的馬賽克作品,反應出長居此地的人類與自然環境的相處模式。5/25(三),員山生態教育館和充滿無限創意與好奇心的夥伴們,一齊走入內城社區,來趟【棲地保護作伙來】的微旅行喔!


社區推廣【水水員山社區行】,第二場內城社區作伙行!



  內城社區位處淺山(即俗稱海拔800公尺以下的低海拔山區)與平原的交會帶(更多關於「淺山」可參考:淺山住客二三事,同時也是湧泉自然湧出的地帶。遙想蘭陽溪堤防建置前的先民,在時有洪水氾濫的內城拓墾;現在雖然水患不再,但稻作的產業仍在,加上近年來友善耕作在內城蔚為風氣,幾乎俯拾可見各類生物:鳥類、昆蟲、兩棲類…等。但提供生物利用的各種環境,有什麼特色呢?你是否曾仔細觀察過呢?


人工建築與草地,因為鋪面材質與人為干擾高,棲息生物要有超凡適應力。

內城國中小的友善學田,週期性的水位變化與人為擾動,誰會以此為家呢?

棄耕田區野草蔓生,還沒有大樹進駐的原因,可能是什麼呢?

想不到人工溝渠的水流速度,吸引不同類型的生物利用呀!

天然土溝讓水緩緩下滲,土砂裡是誰靜靜地生活?

次生林的「多層次」空間,肥沃的土壤,簡直是生物們的快樂天堂呀!


  從內城國小舊校舍出發的棲地觀察之旅,從棲地的「水資源」「主要植物」「人為干擾」「鋪面材質」四大方向,逐一釐清各種環境都可能有「能成功適應」於此的生物存在;究其原因,大家紛紛提出各種實際案例:「身體有黏液」「嗅覺很敏銳」「不挑食什麼都吃」…等。就在此刻,任務來啦!


Q:「真的可以自己創作生物嗎?」 A:「當然可以,現在你就是造物者!」

  「蛤~真的假的?」「真的可以隨我們創作嗎?」,懷疑的語句此起彼落,沒錯,員山生態教育館給大家的小任務是「自由創作一隻你認為,最能在指定環境中強悍生存的生物!」。熱烈討論中,各種「超強能力」揉捻融合於生物上,一起來瞧瞧幾幅「造物者」創意滿點的成果吧!


「孟翰蟲」是隻巨大、能飛行的草食蟲,揹著堅硬的巢在農田生活,繁殖或防衛時能噴出似火的物質。

生活於草地的「東夜混震鼠」,粗壯四肢與敏銳的嗅覺,是夜裡挖土遁地、找尋腐食的好幫手!


個頭嬌小,以水草植物為食的「餐翟」,強壯的有蹼下肢能在溝渠中快速移動。

鬥牛犬大小的「大母婿號」,兩對靈敏耳朵讓牠在農田覓食時,能提前發現危險並拍動翅膀飛離。

掠食人工環境生物們的「面惡心善」雖然嬌小,但能用超群的速度讓獵物無法逃離。

「水下巨牙怪」、「水蟲」與「海下蟲」,強大咬合力加上能長時間離開水環境,讓牠們能在池塘與周邊環境步行覓食。

  眾造物者七嘴八舌的說明,小組共同創作的生物有許多特點與能力,肯定能在環境中好好生存!因此,我們準備讓這群超強生物「下凡地球」,接受現實情境的挑戰!大家發現生物們就算具備許多「特性」、多適應自己的生存「棲地」,當天然或人為的環境事件一一發生時,複合性的衝擊讓各種棲地遭逢變故,即使生物們短時間內能承受衝擊,當影響時間拉長後,牠們仍難以倖免


造物者們仔細說明,創作生物「為什麼能適應環境」。


來吧!讓創作的生物們接受現實環境的挑戰!接招~

  原來,環境中各類型棲地環境之間往往相互影響!當森林消失了,涵養水源的功能減弱,池塘或溝渠的水源可能不再穩定,仰賴灌溉水源的農田可能難以繼續栽植…等。因此,除了保護整體大環境外,我們也需要關注環境中各種微棲地的狀態!多樣化、多層次的微棲地,都可能是生物們長期居住或短期利用(如停棲休息、求偶繁殖、躲避天敵…等)的必要環境喔


一沙一世界、一花一天堂,保存多元的微棲地也是友善生物的方法。

  三小時的【棲地保護作伙來】課程此時將告尾聲,除了內城這片沃土能孕育豐富生態;就算在大城市中,也能透過保留、營造多樣化的微棲地(如大樓頂樓的屋頂農園、人工濕地、公園綠地、樹林…等)讓更多的鳥類、昆蟲、魚兒、動物能安身立命喔!從今天起,期待你與員山生態教育館一起關心生活周遭的各種環境,或許你會驚喜地發現,竟然有這麼多不曾注意到的生物們,和我當了多年鄰居喔!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請登入Google帳號,方可開始留言。